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筹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党中央、国务院对体育工作高度重视,把体育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目标,全面开启体育事业发展新征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动体育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按照《国家体育总局、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广西体育强区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精神,着力加强体育强区、国家运动健康城市、全民健康模范县三级联动共创工作,加快推进我市体育产业更高质量发展。这对于将党的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融入到思想中、体现到行动中、落实到工作中,不断推动实现我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加快建设健康南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坚持以“三大理念”为切入点,为推进我市体育产业更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认识推进我市体育产业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习近平在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时指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把握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息息相关的定位,把体育事业融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大格局中去谋划,深化体育改革,更新体育理念,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这一嘱托,正确认识体育产业更高质量发展“怎么看”的问题。在建设体育强国进程中,体育产业具有战略性、支撑性的地位,它将有力支撑竞技体育上新水平,有力支撑群众体育满足人民多样化健身需求,必须做大规模,优化结构,提高效益。这既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完善公共服务管理体制”的重大举措。准确把握推进我市体育产业更高质量发展“干什么”的问题,自觉把体育产业更高质量发展纳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建设健康南宁的大格局中去思考谋划,按照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关于“奋力推动首府经济社会向更高质量发展”和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抓好体育产业发展,着力打造赛事品牌”的目标要求,坚持以体育产业规划为引领,以运动项目产业为核心,重点打造顶级赛事品牌,形成可持续的产业模式,培育众多的消费人群,不断促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三位一体协调发展。切实解决好推进我市体育产业更高质量发展“怎么干”的问题,突出抓短板、求突破;强弱项、促创新;育人才、促跨越。努力将体育产业培育成为助力首府南宁经济社会向更高质量发展的一支有生力量。
坚持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开拓体育产业为民新境界。努力营造积极健身、拥抱健康生活的体育环境。加大推进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力度,深化推动体育产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促进体育领域从粗放运动型向科学型健身延伸,构建包容普惠的体育产业发展机制,助力乡村体育振兴和区域产业协调发展,让更多高端体育产品、优质健身服务、体育与相关行业的跨界融合成为新业态,不断增强体育引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坚持走出一条既符合中央、自治区要求,又具有南宁特色的更高质量发展之路,不断推进体育产业发展新征程。推进顺畅的体育产业管理机制,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大力实施政府购买公共和公益性体育服务工程,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推动的“大体育”发展格局。实行有效的体育产业政策举措,充分发挥资金、税收、价格、金融等政策杠杆的推动作用,促进体育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运动设施多样化、高科技运动装备个性化,以及创建时尚型的运动休闲项目、多层次的体育赛事活动、优质的专业技术服务。深化运动项目内容创新,加快推动形成体育竞技表演业、大众休闲健身业和体育用品制造业三者之间互为依托、互相支撑、良性互动的发展势头,努力实现体育产业“引领广西、带动西部、示范全国、辐射东盟”的发展目标。
坚持以“三大创新”为着力点,为推进我市体育产业更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以“多维辐射”集聚区建设创新为根本,不断增强体育产业发展新活力。着力规划更高质量发展顶层设计,推进形成南宁“一核集聚”“一带展开”“五区联动”“多维辐射”的体育产业发展新格局。加强体育产业标准化建设,深化拓展华智城围联体育、李宁体育园等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示范项目品牌创新;努力提升广西南宁跑马场运动文化街区体育文化综合体的功能品位,突出美丽南方休闲运动基地的示范引领,加快推进马山攀岩特色小镇体育扶贫工程,优化特色小镇业态结构,着力建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精心打造特色小镇民族产业品牌。
坚持以“多点发力”健身服务创新为核心,不断注入体育产业发展新动能。着力推进更高质量运动项目基地化建设,大力实施健身俱乐部促进计划,鼓励社会资本以独资、控股、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体育服务综合体投资建设和运营。充分利用城市公园、空闲场所,建设运营小型化、多样化场馆设施,盘活社会存量资源用于公共体育服务。加强社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设创新,持续构建我市体育“运动文化街区”—“四大健身中心”—36个单项体育协会—1825个老年体协—103个体育俱乐部—530个晨(晚)练点等为一体的全民健身网络,推动实现城市社区“十分钟健身圈”目标。积极推进场馆开放、健身服务、竞赛表演、体育培训、体质监测、运动指导、健康管理等体育经营服务,创新培育与健身、竞赛、培训等功能相适应的文化、休闲、商业、会展等综合性的现代产业运行体系,不断提升体育服务综合体创新能力。
坚持以品牌赛事创新为关键,着力提升南宁体育产业发展新水平。着力培育更高质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赛事,紧贴构建南宁成为面向世界特别是东盟国际赛事中心的目标要求,深化南宁国际马拉松金牌赛事建设,将赛事纳入中国田径协会、中央电视台、智美体育联合开展的“奔跑中国”“一带一路”主题马拉松系列赛事中,积极申办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中国体育旅游(文化)博览会。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身体育文化产业,推动体育影视、体育文学、体育绘画、体育书法、体育音乐、体育摄影等发展,有效提升体育产业增加值和内涵,通过科技创新提高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不断扩大体育对外交流影响力,讲好体育“为国争光”的故事、“产业发展”的故事、“体育模范”的故事,让中华体育精神为南宁社会文明进步提供强大正能量,充分彰显“南宁渠道”体育国际知名度。
坚持以“三大作为”为落脚点,为推进我市体育产业更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真抓实干,在转变工作作风上展现新气象。加强体育系统党的领导和行风作风建设,坚持体育产业重点领域联席会议制度,创新完善体育产业目标管理绩效考评机制,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协会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大力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产业人才队伍,不断增强体育产业更高质量发展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
要敢做善成,在产业深度融合上奋力新作为。全面落实《南宁市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加大推进深度融合试点工作力度:开展群众身边的体育赛事活动,实现体育运动全民化。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保持在46%以上;弘扬群众身边的体育健康文化,实现体育健身生活化,让健身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 建设群众身边可用的体育设施,实现体育设施便利化,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以上;完善群众身边的健身服务指导,实现体育锻炼科学化,开展万名全民健身志愿者服务活动,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达到3万人以上;发展群众身边的体育组织,实现体育组织社会化;加强群众身边的体医结合、健康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实现国民体质健康化,全市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90%以上;健全体育投融资保障和激励约束机制,实现体育工作制度化;建设“互联网+全民健身”服务平台,实现体育服务智能化。到2020年,通过构建完善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推动实现我市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全覆盖。
要勇于争先,在更高质量发展上实现新跨越。坚持依法治体,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多方联动、创新保障。着力构建更加科学的体质评价体系,不断推动实现我市群众体育更加深入普及、竞技体育更加优势突出,体育产业更加优质发展、体育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体育对外交流更加充满活力,人民共享体育红利更加丰满殷实,努力为建设体育强国、勇当体育强区排头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质检要闻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