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情报局网

今年的榆钱您吃过了吗?揭秘榆钱的那些趣事

当前位置:金融情报局网>本地 > 正文  2022-03-29 09:24:19 来源:大河报

桃红杏白海棠粉,花谢花飞花满天。时间不等人,榆钱又挂满了枝头。春色可餐,榆钱也是一道菜。“食色性也”,取之于天也,而在很多人看来,榆钱便是天赐的好食材。

榆钱,在古代诗人的眼里,是诗意浪漫的,在古代和今日的世人眼里,是鲜嫩的、可蒸可炒可煲粥的。那么,榆钱都有哪些趣事呢?大河报·豫视频记者和您一起探秘。

现象

绿城榆钱挂枝头有人不慎栽跟头

榆钱,并不是榆树的花,而是榆花初谢后显现的幼果,也就是榆树的种子。由于它们呈圆形,像纽扣般大小,厚度薄如纸,中间有小凸起,样子像铜钱,所以得名“榆钱儿”。

春色满城,秀色可餐。郑州市区,虽然榆树的数量比不上法桐、杨树、柳树,只是零星分布在河边、路旁、小区里,但颇具辨识度的榆钱,还是会勾动人们肚子里的“馋虫”,想撸几串回去,吃一顿“春色”尝尝。

榆钱好吃,但都长在高枝,取榆钱时还是要保证自身的安全。记者注意到,郑州紫荆山公园南侧的金水河边,就长了几棵榆树,但树冠基本都悬空在河道之上。有市民说,这段时间有人冒险爬树上撸榆钱,看起来很危险。

而就在前几天,3月23日,郑州市区,南四环,一名女子在撸榆钱时,不慎摔倒,致使腰部受伤,被困10多米的土丘之上。郑州市消防救援支队接到报警后,迅速调配人员,赶到现场,对被困土丘上的女子进行转运。

千言万语一句话,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莫到摔时,后悔莫及。

记载

榆钱可蒸可炒可煮粥,看看古代吃货们的“骚操作”

作为一道菜,榆钱征服了不少文人墨客的胃。

清代诗人徐夜曾写过一首《榆钱曲》,专咏吃榆钱的事儿。“家家采榆钱,杂以菠菱炒。高枝难盈筐,徒自烦指爪。糁米作羹并作团,滑美初尝倍鲜好……”

可见,他们吃榆钱,不是干吃,而是混搭着其它食材吃。有拌着菠菜或菱炒的,有掺了玉米糁做汤喝的,味道是滑腻鲜美。

清末的薛宝辰列举了榆钱的几种吃法。“嫩榆钱,拣去葩蒂,以酱油、料酒燖汤,颇有清味。有和面蒸作糕饵或麦饭者,亦佳。秦人以菜蔬和干面加油、盐拌匀蒸食,名曰麦饭。香油须多加,不然,不腴美也。麦饭以朱藤花、楮穗、邪蒿、因(茵)陈、同(茼)蒿、嫩苜蓿、嫩香苜蓿为最上,余可作麦饭者亦多,均不及此数种也。”(《中国烹饪古籍丛书·素食说略》薛宝辰撰,王子辉注释,1984年9月第一版)

看完以后,是不是口水已经在口腔里打转了?中国著名乡土文学作家刘绍棠则写道,“杨芽儿摘嫩了,浸到开水锅里烫一烫会化成一锅黄汤绿水,吃不到嘴里;摘老了,又苦又涩,难以下咽”,榆钱“只有不老不嫩的才能吃……用玉米面羼合榆皮面擀薄皮儿,包大馅儿团子吃。可这也省不了多少粮食”。(《榆钱饭》)

不过,榆钱虽好吃,却不能贪吃,凡事都有一个度。三国时期的嵇康在《养生论》里讲到,“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过量使用榆皮和榆叶(榆钱),就会让人昏昏欲睡……这是愚蠢人和聪明人都知道的常识。

诗意

春天容易匆匆离去,诗人希望用榆钱买得春光驻

小小榆钱,其实不仅连着世人的胃,也连着诗人的心。

由于其状似钱,就有不少诗人拿它开玩笑。盛唐诗人岑参,曾经做了一首《戏问花门酒家翁》。“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道傍榆荚巧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诗里写了一个在花门卖酒的老人,已经七十了,还大坛子小瓮子地摆酒卖。道路旁边,正好有一棵结满了榆钱的树,岑参就问他,摘下来的榆钱,如果买你的酒,你肯不肯?

有句俗语叫“春脖子短”。特别是郑州的春天,“春如四季”,去掉不正常的时间,正儿八经的春天并没有多少天。所以,爱惜春天的人们,总担心春天匆匆归去了。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辛弃疾也有这样的感慨。所以,就有诗人打算用榆钱向造物主行贿,希望能让春天留下来,不要匆匆离去。

清代诗人王鹏运在《点绛唇·饯春》里写道,“抛尽榆钱,依然难买春光驻。依春无语,肠断春归路”。这种想法,很单纯,也很幼稚,和很多诗人想拉住太阳不让落山一样,所体现的其实是依依惜别之情。

等到燕子归来,黄莺啼鸣,芳草碧绿之际,春天就真的难留了。北宋词人万俟咏如是写道,“纵岫壁千寻,榆钱万叠,难买春留”。正所谓“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只不过是诗人们的一厢情愿罢了。

典故

消失的“榆火”文化、“为霞尚满天”的桑榆晚景

榆树,不仅榆钱可吃,榆叶也可吃,饥荒年代,榆皮也能吃。榆树本身,还能做板材用。相比较而言,榆树确是有用之树。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了解到,全省29968株古树,共涉及3714个树种,基本都是乡土树种。其中,榆树有316株,数量不算太多。经过盘点发现,榆树的年龄基本都在几百年,不像松柏、皂荚、国槐、栎树那样有千年以上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榆树是有用之树,因为它有用,所以基本都被利用,保护下来的就不太多了。

榆树的民俗文化,体现在榆火一词上。什么是榆火呢?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张岱写道,“燧人掌火。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夜航船·天文部·时令·改火》)

唐宋时期,每到清明节,朝廷就会取榆柳之火,赏赐给近臣、戚里。“惟将新赐火,向曙著朝衣”(韩愈《寒食直归遇雨》),“踏青寒食追游骑,赐火清明忝侍臣”(欧阳修《和较艺将毕》),“榆火换新烟,翠柳朱檐,东风吹得落花颠”(李莱老《浪淘沙》)等,不一而足。

不过,到了元朝,随着寒食节与清明节合并,禁火的习俗渐渐不被记载,而榆火一词也逐渐不被人提及了。

有个成语叫做,“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隅是日出之处,桑榆是日落之处,桑榆便成为晚年的象征。但每个人生阶段,都有其独特、精彩之处。李商隐写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但刘禹锡也写了“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即便是到了老年,依然是丰满充实的。

心态调整好了,满园春色,也都是绚烂热烈的了。

关键词: 榆钱好食材 榆钱的趣事 古人如何看待榆钱 榆钱挂满枝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