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感动交通十大年度人物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交集团首席科学家
1978年,他怀着对知识的无比渴望,带着梦想出发,参加高考并顺利进入大学,毕业后步入了如今为之奋斗大半生的交通建设领域。
(资料图)
2005年起,他勇担重任,从珠海出发,挑战世界级难题。5年的准备工作,7年的实际建设,他坚持自主创新,服务连通港珠澳。
2021年,他踔厉奋发,以院士身份重新出发,不断求索。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交通建设集团首席科学家林鸣,曾先后主持完成润扬大桥、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他的每一次“抵达”都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一段新征程的起点。
“与其犹豫踌躇,不如选择出发。”他说,“我喜欢出发。”
从心出发奔赴梦想
1957年10月,林鸣出生在江苏兴化。17岁高中毕业后,他进入棉花加工厂当学徒,先后干过钳工、铆工、电焊工、起重工等,锻炼出极强的动手能力,也培养出他做事认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作风和精神。
“工人们时常很惊讶我的动手能力,其实就得益于我的这段经历。”林鸣表示,3年的学徒生涯教会他不管做什么事情,哪怕条件再“苛刻”,都需要有韧性和耐性。
1977年,刚满20岁的林鸣已是兴化县化肥厂的骨干员工。就在那一年,高考制度恢复,林鸣得知后,毅然决然做出一个决定——参加高考。
可以说,放弃“铁饭碗”参加高考,是林鸣的第一次出发。“无论是在条件艰苦的乡村,还是在化肥厂工作,我始终对知识充满渴望。”林鸣说,“那种一眼就望到头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参加高考是我遵从内心的选择。”
在实现梦想的路上,需要知识、勇气和不懈努力。林鸣白天在工厂上班,晚上回家看书,平时复习资料不离口袋,一有时间就拿出来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1978年,林鸣以350多分的高分被原交通部下属的南京航务工程专科学校(后并入东南大学)港口水工建筑专业录取,毕业后被分配到交通部第二航务工程局工作,从此迈入了为之奋斗大半生的交通建设事业。
与桥结缘向海而行
在林鸣建造的众多桥梁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参与润扬大桥的建设。
2000年,林鸣负责建设时为中国第一大跨径悬索桥的润扬大桥,其中南汊悬索桥北锚碇因其体量大被称为“神州第一锚”。该锚碇需要在长江边上深50米的基坑内施工,长江和基坑之间的土堤若有闪失,汹涌的江水将瞬间灌满基坑。就在工人们望而却步时,林鸣搬起小板凳直接坐在基坑底部,用实际行动论证坑底的安全,给工人吃下了一颗定心丸,从此在团队中有了“定海神针”的名号。
“润扬大桥就像一所大学,我们都是它的学生,它为我们国家培养了桥梁建设工程的一代人。后来,我们这代人参与了苏通大桥、南京三桥等很多重大桥梁建设。”林鸣感叹道。
在40多年的职业生涯里,林鸣走遍大江南北,但珠海这个城市,对他有着特殊意义。林鸣的职业生涯从珠海起步,又在这个“万岛之市”登上事业的高峰。
上世纪90年代初,林鸣首次担任项目经理,负责珠海大桥的建设。林鸣带领团队克服了现在看来完全是“小儿科”的水下2.2米桩基施工难题,最终成功建成了这座连接珠海西部的重要控制性工程,也让林鸣攀上了职业生涯中的一个小高峰,随后他又参与了淇澳大桥的建设。
珠江口外,伶仃洋上,港珠澳大桥宛如一条卧波巨龙,时而入海,时而穿行于波浪之上,连接两岸三地。
在这座全长55公里集桥、岛、隧于一体的世界最长跨海大桥中,林鸣主持建设的岛隧工程是其中难度最大的部分。这是我国建设的第一条外海沉管隧道,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设计施工均无成熟经验可以借鉴。
面对国外的天价技术咨询费用和外国专家“你们自己没有能力做这件事情”的质疑,林鸣带领团队从零开始,坚持自主攻关,持续创新。桥的价值在于承载,而人的价值在于担当。在此坚定的信念下,林鸣义无反顾地率领团队勇攀世界建桥技术的高峰。
为了安装第一节沉管,林鸣和团队日夜奋战,连续96个小时没有休息。
在筹备第8节沉管安装的关键时期,林鸣因过度劳累倒下了,4天内进行了两次全麻手术。术后第7天,他毅然回到安装船上指挥作战,医生只好跟着上船。
回忆起7年的攻关过程,林鸣对E15节沉管的安装最为记忆犹新。当时安装遭遇基槽异常回淤,历经3次长途海上浮运、两次回拖,林鸣带领团队奋战150多个日夜,最终成功将E15节沉管安装在指定位置。
2017年5月2日晚,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安装最后接头,合龙的偏差为16厘米,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就在大家要庆功时,林鸣坚持返工,团队花费42小时重新精调,偏差从16厘米降到了不到2.5毫米,创造了一项世界纪录。林鸣表示,高品质的工程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越是普通人看不到的地方,越要做好。
据统计,整个港珠澳大桥共产生了1000多项专利,先后荣获2018年“全球最佳桥隧项目”、国际隧道协会(ITA)“2018年度重大工程奖”、英国NCE2018年度隧道工程奖3项国际大奖,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出发抵达再出发
作为桥隧专家的林鸣,同时也是一位长跑资深爱好者。林鸣表示,跑步不仅让他收获健康,而且他很喜欢一边跑步一边思考问题。即使是在港珠澳大桥建设最紧张最繁忙的时候,林鸣也保持着每天跑步的习惯。每天清晨5时许,林鸣从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营地出发,途经淇澳大桥,最后到达伶仃洋上的淇澳岛,来回10多公里。
林鸣说:“如果跑步都不能坚持下来,那为国家建设世界级的工程项目还能坚持下来吗?”
2017年12月31日,港珠澳大桥亮灯,标志着主体工程具备通车条件。次日凌晨4时,林鸣耗时3小时从港珠澳大桥桥头收费站跑到粤港分界线,穿越隧道,迎着朝阳,用奔跑的方式庆祝这个特别意义的元旦,用双脚丈量自己所付诸心血的大桥,总长29.81公里。这是个有意义的数字,因为它是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的长度。
对林鸣来说,心和身体都要一直在路上。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当选院士的林鸣又有了人生的新目标。
“近几年,我一直重点从事海工领域的研究工作,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林鸣说,早在2016年港珠澳大桥建设后期,他就着手研究海工装备。针对我国沿海地区每年频繁遭遇台风袭击,林鸣团队研发了建设海上防护基础设施技术,通过海洋工程,在海上形成大规模遮掩水域,应用于大规模深远海养殖生产。这项技术提出了一个发展大规模深远海养殖模式的系统性构想,用以解决深远海养殖的安全难题,同时推动深远海养殖方式的变革,为发展我国深远海养殖提供一个新的选择方案。
林鸣告诉记者,尽管目前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打造出“中国路”“中国桥”“中国港”等闪亮的国家名片,但整体水平还需提升。
“我们交通运输行业有条件在整体上实现高质量发展,走到国家各个行业的前面,有条件在这个新时代的发展当中给各行各业做一个探路者和排头兵,这也是我们交通人应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林鸣说。
“人能走多远?这话不是要问两脚而是要问志向;人能攀多高?这事不是要问双手而是要问意志。”在林鸣看来,人生不能总停留在原地,要不断地去探求新的东西,保持出发的状态。
“出发、抵达、再出发,这是我生命的常态,每一段经历都是我对一个又一个未知的生命片段的探寻,都是生命的一次新的出发。行走于世,不妨保持出发的状态,一路坚持,一路奋斗,奔赴热爱的远方。”林鸣说。
本文图片由 中交集团 提供
关键词:
质检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