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洞庭湖与长江交汇处,城陵矶港附近的水面上船舶往来穿梭,码头上货物装卸繁忙有序。 辜鹏博 摄
经济腹地是一个与经济中心即经济增长极或中心城市相对应的概念,是形成较为合理的城市群体系的依托。其内涵是经济中心(经济增长极)的吸收和辐射能力能够达到并能促进其经济发展的地域范围。如果没有经济腹地,经济增长极也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而没有经济腹地,也就无所谓经济增长极。因此,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规律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主要是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这种联系的区域空间现象,就是城市经济圈或城市群经济圈的出现,即经济腹地的形成。长株潭城市群经济中心的经济腹地主要有两个,一是湘西南地区,这是山区;二是洞庭湖区域,这是湖区。所以,洞庭湖区生态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对长株潭都市圈国家重要增长极建设和整个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洞庭湖区腹地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资料图片)
根据空间经济学关于规模报酬递增与运输成本之间的权衡关系理论以及自组织作用理论(经济中心规模自我强化扩大),洞庭湖区域作为长株潭城市群经济中心的经济腹地,对长株潭都市圈经济中心的大发展、快发展、好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1、洞庭湖区腹地经济的大发展为长株潭都市圈提供重要支撑。
根据区域经济学理论,经济腹地是一个与经济中心或中心城市相对应的概念。其内涵是指经济中心的吸收和辐射能力能够达到并能促进其经济发展的地域范围。如果没有经济腹地,经济中心也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而没有经济腹地,也就无所谓经济中心。长株潭城市群作为湖南经济发展的引擎和核心增长极,依靠城市群本身的资源难以满足其发展的需要,其快速发展需要经济腹地的支撑,具体而言,需要周边城市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充足的生产原料和能源、广阔的产品市场等方面的支持。如前所述,洞庭湖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油、麻、蚕桑、水产基地,环湖地区本身又是长株潭城市群的外围结构地区,是长株潭3+5大都市区,不仅农业和轻工食品工业物产丰富,而且物流吞吐量很大,对于长株潭城市群规模扩大和规模报酬递增,具有运输成本低和要素供给丰富(劳动力、土地、工业生产资源)的先决条件。同时人口密集,消费水平高,又是长株潭城市群工业产品销售的主体市场。所以洞庭湖区腹地经济对长株潭城市群经济中心的形成发展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托。
2、洞庭湖区腹地经济的大发展是湖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
历史上洞庭湖区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具有物产丰饶的农业优势、通江达海的交通优势、山水交融的生态优势,在湖南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从现有的情况看,洞庭湖区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24%左右,国土面积占全省22%左右, GDP占全省近25%,地方财政收入占全省近20%。综合起来看,洞庭湖区经济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25%左右。由此可以认定,洞庭湖区经济是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板块,是与长株潭城市群、大湘西区、大湘南区相对应的第四大经济板块,而且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一个板块。由于洞庭湖区具有自身独特的性质和重要功能,因此这个板块是不容忽视的,也是其它三大板块所无法替代的。然而从目前洞庭湖区的经济布局和经济发展速度来看,其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正逐渐丧失。首先,随着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获批和发展,洞庭湖区发展的特殊地位和要求已被其掩盖和淡化,处于“两带”(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带)和“两区”(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夹击之中,成为“两带”、“两区”的之间的一块盲地,这与洞庭湖区的人口、资源、历史地位是不相称的。其次,近年来洞庭湖区经济发展速度已显示出缓慢态势,与同处长江中下游的江汉平原、鄱阳湖区和太湖地区相比较,农业总产值、粮食总产量等农业生产的主要指标由原来的第二位下降到最后一位,主要农产品的增长速度也低于其他三个地区,在全国的地位也有所下降。第三,洞庭湖区内缺乏首位度城市的带动。由于岳阳、常德、益阳三市经济规模相差不大,缺乏“龙头”城市。综上所述,在湖南经济发展的新时期,把洞庭湖区的发展定位于长株潭城市群经济中心的腹地,通过与核心增长极的协作和配套并接受增长极的带动和辐射,以发挥资源优势而加快发展,实现湖南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3、洞庭湖区腹地经济的大发展也是湖南在中部率先崛起的需要。
中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安排,对于中部地区来说是一个极为难得的发展机遇。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各省区伴随着全国发展的步伐,也有很大的发展,按国家统计局的可比价格计算,1981年至1990年GDP的年均增长率达到8.75%,1991年至2001年期间又进一步上升到10.70%。但是,必须清楚地看到,由于中部地区二元经济结构的程度相当高,是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因而,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是立足于传统农业、轻工业、服务业和低层次劳务经济基础上的增长,现代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还比较低。传统产业支撑的经济增长,资源消耗多,成本水平高,经济附加值低,且增长速度也很慢。所以,实现中部崛起要立足于技术和制度的创新,依靠现代产业集群和现代增长极。从这个角度来看,湖南要实现在中部率先崛起的差距还很大。从经济规模来看,长株潭城市群作为湖南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其人口仅占中部的3.5%,面积只占中部的3.2%,地区生产总值也只占中部的6.5%,总的来说增长极的规模还太小,要担当在中部率先崛起的龙头其带动力是不够的。这样,发展洞庭湖区腹地经济对强化和壮大长株潭城市群经济增长极就十分必要了。以地区生产总值为例,2022年长株潭城市群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GDP总和为31373亿元,占2022年湖南全省GDP 48700亿元的64%,占中部GDP总量的比重也提高到13%左右。可以说,洞庭湖区腹地与长株潭都市圈经济中心协同发展,建成长株潭大都市经济区或长沙国家中心城市经济区,湖南才有可能真正在中部率先崛起。
4、洞庭湖区经济的大发展也是促进长江流域经济带发展的需要。
洞庭湖区是长江流域经济带的腰部,承东启西,通江达海,而且又是联结长株潭城市群与武汉城市群的纽带。现在龙头上海昂起来了,龙尾重庆也舞起来了,如果腰部的洞庭湖区域不硬,就会影响整个长江流域经济带的发展,也影响长株潭城市群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建设。所以,洞庭湖区腹地经济的大发展是强化长株潭城市群与武汉城市圈的协调配合,进而,建设长江中游大都市经济区和全面发展长江经济带迫切需要。此外,洞庭湖区域是我国现代农业的主产地区,粮棉油猪的生产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一方面对我国确保粮食安全和人民生活和谐影响巨大,另一方面对长株潭城市群食品工业、纺织工业、烟草工业等消费品工业的发展关系重大。总之,洞庭湖区腹地经济能否高质量发展是关系到国家战略层面的大局问题(粮食安全、和谐社会、生态经济、新农村建设等),也是新时代实现整个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7月26日, 南洞庭湖舵杆洲保护区,3头野生麋鹿在该区域的滩涂草地漫步。 黄云 摄
二、洞庭湖区腹地生态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
当今世界,发展绿色经济已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国际社会普遍认识到,发展绿色经济不仅可以节能减排,而且能够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扩大市场需求、创造新的就业,是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重要结合点。绿色也是植物的颜色,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有生物、生态、生命和环境保护的含义。发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绿色革命就是指运用先进技术提高粮食产量的农业革命。如果从更广义的角度来看,绿色革命则是指在生态学与环境科学基本理论的指导下,人类适应环境,与环境协同发展、和谐共进所创造的一切文化与绿色经济活动。在这里,绿色经济(Green Economy)是指以效率、和谐、持续为发展目标,以生态农业、循环工业和持续服务产业为基本内容的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社会形态。所以,绿色经济的本质是以生态平衡、经济协调发展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是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保护资源、能源以及有利于人体健康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归根结底,绿色经济是一种既保护气候、符合环境要求,又有利于降低消耗和排放,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社会发展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经济形态。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绿色经济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产业绿色化,即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提升各产业部门的绿色度,增强其绿色竞争力,实现绿色增长;二是促进绿色产业化,即提升环保产业的竞争力和规模,促进环保产业发展为举足轻重的绿色行业部门。基于绿色经济发展的内涵及其要求,洞庭湖区在生态经济发展中实施绿色产业化战略要坚持六大原则:
1)生态平衡原则。
生态经济是“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生态系统,即包括物质代谢关系、能量转换关系及信息反馈关系,又包括结构、功能和过程的关系,具有生产、生活、供给、控制和缓冲功能。所以,生态经济包括客观的自然环境和主观的人为活动两大结构的相互结合、相互适应和相互均衡及其优化。基于此,实施绿色工业化战略应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提导,以自然生态规律为基础,通过政府主导和市场导向,在人为的经济活动中,推动和保障社会产业活动各个环节的绿色化,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一体化发展,以确保生态系统的平衡。
2)生态价值原则。
生态经济将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作为其经济系统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产、流通和消费各个领域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并将自然环境代价与生产收益一并作为产业经济核算的依据,确认经济发展过程中自然环境的价值。事实上,经济的发展与环境资源的消耗是并行的,在量化经济发展的各项收益指标时,环境消耗价值理应据实计算并从中扣除。此外,生态 环保产业是举足轻重的绿色行业部门,也直接创造国民生产总值。
3)生态公平原则。
公平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特性。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但不能以自然资源系统遭受严重破坏和污染为代价,更不能将子孙后代或全人类的环境资源用以满足少部分当代人或少数区域人的物质利益需求,忽略后代人或其他欠发达区域人的生存需要,这是极端不公平的。生态经济发展方式通过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最大程度地提高自然环境的利用率和再生能力,并全面兼顾当代人和后代人的代际利益平衡和当代人之间的区域利益平衡。
4)生态融合原则。
生态融合是在生态平衡即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一体化的基础上进行产业的生态设计,将生态环境因素纳入产品设计中,帮助确定设计的决策方向。生态设计要求在产品开发的所有阶段均考虑生态环境因素,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终引导产生一个更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系统。生态设计是一种源头控制途径,既从保护生态环境角度减少资源消耗、实施可持续发展,又从商业角度考虑,降低成本、减少潜在的责任风险,提高竞争能力。同时生态设计还打通了各产业的界限,以生态经济为平台实现产业间的融合,形成绿色产业化的产业链。
5)生态替代原则。
一般来说自然资源在人类的时间尺度上是不可再生的,一些可再生的资源超过自身种群繁殖的下限后也会逐渐枯竭。因此,在人类的经济发展中,自然资源永远是制约因素。但相对于自然资源,人的智力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具有无限创造力的资源,有着可以无限开发的潜力。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信息技术革命以及由此带动的以高新科技产业,就具备了使自然资源在消耗减少的同时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可能性。因此,立足于知识和科技创新,用智力资源和文旅资源“替代”自然资源,使经济发展与资源恶性消耗、环境污染脱钩就是绿色产业化的一个重要原则。
6)生态促进原则。
以生态保护政策为先导,以生态环境价值为杠杆,推动产业优胜劣汰,促进工业社会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一是生产领域中,建立以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消除或减少环境污染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生产方式,明确生产者的环境保护责任;二是在流通领域内实行附加环境保护的义务的自由贸易,控制和禁止污染源的转移;三是转变消费观念,引导和推动绿色消费。这一系列的制度性变革,必然促进传统工业社会向绿色经济社会的回归,依据自然生态规律,建立起由不同生态系统构成的绿色产业化系统。
(未完待续)
关键词:
质检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