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新冠疫情反复、地缘政治局势紧张的背景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到重大挑战。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8月4日发布的《中国供应链发展报告(2022)》,针对当前中国供应链存在的短板和弱项,给出了建议。
报告提出,加快供应链的数字化转型与创新,是推动供应链高效协同的发力点。增强自主可控与供应链韧性,是保障供应链安全稳定的立足点。实现绿色低碳与可持续,是促进供应链生态循环的切入点。推动全球供应链重构与区域化发展,是助力供应链持续升级的支撑点。
(资料图)
加快供应链数字化转型
中物联副会长蔡进在报告发布会上表示,在大国博弈、产业与科技变革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传统的以资本为主导的供应链在逐渐瓦解,以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来推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报告提到,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呈现出加快的态势,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向各产业融合渗透,供应链数字化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及创新水平不断提高。
数据显示,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全面提速。2022年重点平台工业设备连接数超过8000万台(套),工业App数量近30万个,制造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76%,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7.2%,这些日益形成的新优势将进一步助力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占据更加主动的地位。
产业级互联网平台也逐渐从概念走向落地,平台体系持续壮大。工信部数据显示,通过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我国工业互联网广泛融入45个国民经济大类,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达到248家,“5G+工业互联网”全国在建项目超过4000个,5G由生产外围向核心控制环节延伸。
报告指出,为更好地打通大中小企业的数据链,仍需不断发挥产业链上头部企业数字化的引领作用,不断提升中小企业的数字化水平。
去年11月,工信部印发《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助力中小企业科学高效推进数字化转型,提升为中小企业提供数字化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为有关负责部门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提供了指引。
强化供应链协同创新
当今供应链交易环节多、物料流转链条长且供应链端到端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交错复杂,面对自然灾害、地缘政治冲突等全球性危机,全球化线性分工产业链平衡被打破,信息阻断、物流停滞,让原先不同地域协同生产的优势成为劣势,断链风险不断增加。
在政府、企业以及相关金融机构通力合作下,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及韧性显著提升。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业全产业链国家,为打造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可靠支撑。
报告提出,尽管如此,产业链供应链存在短板和弱项,为推动供应链向着更具韧性方向发电仍需继续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危机监测预警机制,补短板、锻长板,不断强化供应链协同创新。
报告强调,特别是在国计民生、战略安全等关键领域,紧盯被制约的薄弱环节,推进短板攻关、迭代应用和生态培育,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疏通卡点堵点。如着力解决汽车等制造业领域芯片短缺问题,实施重点领域产业链供应链贯通工程。持续做好大宗商品、原材料保供稳价,支持跨境电商和海外仓发展等,促进经济循现畅通,大幅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安永大中华区数字化供应链与智能制造咨询服务合伙人、报告作者之一陈啸风表示,未来构建韧性与安全的供应链,将会呈现出以下趋势。一方面,龙头企业将持续深化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合作,发挥“链长”“链主”聚合带动效应,实现核心技术的国产突破与供应链的自主可控,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互惠共赢。
另一方面,通过数字网络对技术、金融、人才等赋能,协助企业打造供应链韧性。借助供应链端到端智能分析、综合数字规划、运营优化、智能工厂、数字化交付及敏捷商业供应链等解决方案,积极主动监控企业内外部的潜在风险,提前建立危机快速响应机制,提高企业供应链的灵活性与韧性水平。
他强调,只有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不断增强关键核心领域的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依托5G、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构建网络生态型供应链,才能从容应对未来挑战,化“危”为“机”。
中国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枢纽。报告指出,由于中国企业“出海”需要面对更大跨度的供应链管理,构建国际化供应链运营模式、构建多元化资源生态圈、打造高效的人才梯队便显得不可或缺。
报告建议,“出海”企业可以从以下方面构建强有力的供应链解决方建议案,充分发挥整个供应链生态系统的协作作用,从而更好地支持企业“出海”运营。一方面,“出海”的中国企业可通过数字化平台和数据洞察,全面打通制造、采购和流通等环节。另一方面,企业可通过资源共享建立生态合作关系,积极构建或融入“出海”或本土生态圈,利用彼此的竞争优势相互赋能,实现共享共赢。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关键词:
质检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