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经市科技局前期沟通对接,华中农业大学等3所高校专家教授来我市指导企业科技创新。
在红安县,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龚炎长团队,深入红安县正鑫家庭农场养殖基地,实地了解家禽养殖和葛根、红薯农作物生长情况,对企业面临的技术难题给予现场指导。
在麻城市,武汉科技大学机械自动化学院副教授刘怀广一行,在中达智造生产车间,详细查看公司生产工艺与主要产品,现场为企业答疑解惑。双方就技术解决方案达成初步共识。
【资料图】
在英山县,武汉轻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王丽梅等专家,走进湖北楚草堂、湖北幸生康两家公司车间调研。校企双方达成意向,将在产品开发、检验认证、人才培养、平台共建等方面展开合作。
指导果蔬田间管理、协商科研平台建设、推动成果转化……近期,为贯彻落实省委、市委“以强县工程为抓手推进乡村振兴”工作部署,我市聚焦资源下沉,打出科技“三赋”强县工程“尖板眼”。
科技成果转化赋值
仲夏时节,在麻城市阎家河镇凉亭村,百亩“节优804”旱种旱管示范基地,满目青绿的水稻进入孕穗拔节时期。
“这一片因缺水,撂荒了好多年,去年引进‘节优804’种植,在高温干旱严重的情况下,结实率稳定在80%以上,今年又加大了推广面积。”麻城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靖自能说。
由黄冈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节优804”,是第一个通过湖北省审定的节水抗旱稻品种,具有节水抗旱、耐高温、耐贫瘠、高产、优质、抗病等优势,可在丘陵岗地、撂荒地、坡耕地旱播旱管种植。
“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是大旱之年丰收的保障。”麻城市铁门岗乡负责人介绍,去年引进新品种“节优804”,771亩田在缺水情况下,亩产约550公斤,让“撂荒地”变身“丰产田”。
年初以来,市政府着眼解决农业种质资源退化、栽培技术低效等共性问题,市、县两级财政投入2500多万元,启动第一批农业科技赋能项目,重点遴选水稻、茶叶、蕲艾、菊花、茯苓5个品种的7项共性关键技术需求,从高校科研院所购买科技成果,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应用。
目前,在红安、麻城、英山、罗田等缺水县(市),实施节水抗旱稻新品种“节优804”中试与高效栽培种植推广面积6400亩。
“幼龄茶园留草,或间作玉米、菊花等高秆作物,防晒保苗……”7月初以来,市科技部门组织专家与茶农面对面指导“鄂茶1号”茶叶种植推广。
茶叶是我市又一农业特色产业,但存在品种多、乱、杂,种植技术低等问题。为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初经过调研和公开遴选,确定在全市大面积开展“鄂茶1号”新品种、新技术成果转化推广应用。
据介绍,“鄂茶1号”为国审品种,曾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其育芽能力强,内含物丰富,丰产优势明显,全国区试期间平均产量比福鼎大白茶种高99.8%。今年以来,全市“鄂茶1号”茶苗春栽种植推广面积达2670亩。
截至目前,全市共发放上述5个品种的优质种子9万余公斤、种苗16万余株、菌种124万袋,落实推广面积3万余亩,培训农民3300多人次。
科技小院赋能
天刚蒙蒙亮,武穴市花桥镇郑公塔社区水稻科技小院,一片忙碌。
华中农业大学博士生刘鑫早早起床,穿上防晒服、骑着三轮车出发,赶到3里外的试验田,开始了一天的试验工作:收集试验数据、组织大户培训……
武穴水稻科技小院,于2011年由华中农业大学与武穴市共同创建,2022年获评国家科技小院。
在这里,常年活跃着2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主要开展机收再生稻适宜品种鉴选、再生稻周年养分协同高效管理等创新技术研发与示范,把课堂知识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帮助农户释疑解难。
“选好种,找农友。”当地种植大户兰安明大爷口中的“农友”就是科技小院的研究生。他告诉记者,去年在科技小院研究生的指导下,当年再生稻周年亩产量1000多公斤,每亩增收390多元。
市科协负责人介绍,科技小院是研究生培养单位将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长期派驻到农业生产一线,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培养模式,是科技服务“三农”的重要创新模式。
前不久,我市罗田杂交水稻科技小院、浠水油茶科技小院、武穴油菜科技小院获批。目前,全市共有8家国家级科技小院。
科技“高大上”,小院“接地气”。蕲春中药材科技小院依托蕲春县兴农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建立,辐射带动周边百姓种植中药材5000余亩,年销售中药材2000吨。浠水油茶科技小院位于浠水县绿杨乡,依托黄冈师范学院建立,主要进行油茶、菜籽油等农产品加工,推动油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科技小院,迸发大能量。红安红薯科技小院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作用,通过改良紫檀红、姜牌红、骑龙红等本地优良品种,让商品薯率由原来的20%提升至70%以上,累计推广种植2.5万亩。同时引进总投资800万元的红安苕组培脱毒中心正式运营,年繁育脱毒种苗达1亿株。脱毒种苗科学的种植让种植户亩增收2000元。
科技特派员赋智
“企业可以推广茶园+果园的复合种植模式,开展果茶间作,既可丰富茶园的生物多样性,又能起到病虫害绿色防控作用,还有利于发展乡村旅游。”
“用有机硒肥,建议当地通过推广绿色投入品,打造功能型富硒茶。”
“强产业,先壮龙头,自己没有独特的品牌形成不了市场占有率”……
5月23日,位于蕲春县的湖北驹龙园茶业有限公司基地里,一场头脑风暴正在进行。
蕲春县是湖北省60个茶叶主产区之一,也是我市茶叶产业重点区域。当天,省、市、县三级科技特派员齐聚一堂,开起了茶话会,共同探讨蕲春县茶产业的发展路径。
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鄂东南综合试验站站长、湖北省农科院果茶所专家、省科技特派员陈勋带来了茶叶产业化项目、生态低碳茶产业发展项目等项目及平台,诚邀企业参与合作。
“这些金点子,我们会好好讨论研究。”湖北驹龙园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田江说,有了专家助力,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信心更足。
今年以来,聚焦强县工程,我市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和“三区”科技人才支持计划,选派科技特派员1051名、“三区”人才84名、科技副总50名,服务企业908家,解决技术难题896项。
市科技局负责人介绍,今年选派的“三区”科技人才,不仅涉及种植养殖、食品加工、果蔬药材等,还涉及机械制造、电子商务等产业领域,改变了以往以一产为主的局面。近期,他们发挥自身优势,纷纷带项目、带资源、带资金到我市基层一线开展创新创业和科技服务。
黄冈市永通食品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甘蓝等蔬菜品种,产品出口日本等国家,农残控制是出口贸易的难题。为此,市科技局邀请省级科技特派员、省农科院生物研究中心曹春霞一行来到公司,对企业技术难题进行调查分析,确定了主要病虫害的种类,提出了以生物防控为核心的全程绿色防控技术,从源头控制农残,提升蔬菜品质。
科技人才赋能强县工程。我市抢抓武汉都市圈机遇,积极对接大光谷、融入大武汉,探索“人才飞地”模式,聚焦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引导“高精尖缺”人才向产业企业流动。已引进高端人才项目8个,鲁班药业、祥云集团等11家企业获批省级双创战略团队立项,24名外国专家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
(责编:白楚云)关键词:
质检
推荐